从两会结束后,关于大学的消息,就不断的在互联网上高调出现。
先是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优质本科扩招。
再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,2025年招生100人,本硕博连读的新闻。
然后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,将导致人文专业需求减少的观点,甚嚣尘上。
再就是最近,关于吉林一位大学副校长,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的新闻。
这则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,更是把关于大学的讨论,推到了一个高峰。
从进入2000年,大学扩招开始,到目前阶段,可以说基本上普及了高等教育。
人人都可以上大学,人人都能够上大学。
像从吃得饱,转向吃的好、吃的有营养一样。
上大学也会这样,从能上大学就好,到要上好的、优质的大学。
另一个导致大学进入淘汰赛的关键因素,生源数量就要发生改变了。
今年,恐怕是高考生数量的最后一个高峰。
1342万人,看这一个考生数量,再看看总体人口发展趋势,今后考生数量只能是减少的趋势。
今年考生增加了,大学也在增加,就在三月末之前,教育部连续批准成立了26家大学,既有本科高校,也有专科高校。
而去年增加了100所高校,其中有一半都是本科高校。
这些高校既有公办大学,也有民办公助大学。招生规模最少5000人,大都是招生万人以上。
都说就业现在是双向选择,上大学也在向双向选择发展。
首先是不受欢迎的大学专业。
据统计,2014年--2024年的十年间,大学撤销的专业有5275个。
撤销专业排在前十的有公共管理、服装设计、广告学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计算学、市场营销等。
既有文科专业被撤,也有理科专业被撤。
有下就有上。
新设置的专业前十有数字经济、智能建造、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、运动训练、足球运动、新能源汽车工程、网络与新媒体、供应链管理。
新增的专业确实是以理科为主。
专业淘汰赛以后,必然进入大学淘汰赛。
这种趋势已经露出苗头。
一是学生不仅选择大学,而且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。
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城市群,对年轻人的吸引,以及对偏远落后地区的排斥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。
二是以前学校均衡布局的策略正在瓦解,许多学校正在待价而沽,谋求另攀高枝搬迁到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。
三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的自由流动,大学必然是导致优胜劣汰。